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产品频道 >> 工业自动化 >> 连接器 >> 端子
  • 产品名称:塔内件捕雾器
  • 当前报价:面议 元
  • 品牌:
  • 公司所在地:江西萍乡
  • 收藏此信息 登录后可举报该信息
  •   已有0人推荐
该公司还有3条同类“端子”供应商机
详细信息

     捕雾器,除雾器的功能:湿法脱硫,吸收塔在运行过程中,易产生粒径为10--60微米的雾

除雾器的结构除雾器系统由除雾器本体及冲洗系统组成。具体为二级除雾器本体、冲洗水管道、喷嘴、支撑架、支撑梁及相关连接、固定、密封件等组成。 除雾器  性能保证除雾器 (除雾器喷嘴)(1)除雾效率:在正常运行工况下,除雾器出口烟气中的雾滴浓度低于75mg/nm3;(2)压降:不考虑除雾器前后的干扰,保证在100%烟气负荷下,整个除雾器系统的压降低于120pa。(3)耐高温:80--95℃。(4)耐压:保证承受冲洗水压为0.3mpa时,叶片能正常工作。(5)冲洗喷嘴:为全锥形喷嘴,冲洗水喷射角度为90—120度,喷射实心圆锥,能够保证叶片全部被覆盖。(设计的均为最大气体负荷时的水耗量,考虑到系统水平衡的要求,如果气体负荷降低,可通过增加冲洗间隔时间将水耗量降低一半)。a捕雾器,除雾器的工作原理;烟气通过除雾器的弯曲通道,在惯性力及重力的作用下将气流中夹带的液滴分离出来:脱硫后的烟气以一定的速度流经除雾器,烟气被快速、连续改变运动方向,因离心力和惯性的作用,烟气内的雾滴撞击到除雾器叶片上被捕集下来,雾滴汇集形成水流,因重力的作用,下落至浆液池内,实现了气液分离,使得流经除雾器的烟气达到除雾要求后排出。 除雾器的除雾效率随气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流速高,作用于雾滴上的惯性力大,有利于气液的分离。但是,流速的增加将造成系统阻力增加,也使能耗增加。而且流速的增加有一定的限度,流速过高会造成二次带水,从而降低除雾效率。通常将通过除雾器断面的最高且又不致二次带水时的烟气流速定义为临界流速,该速度与除雾器结构、系统带水负荷、气流方向、除雾器布置方式等因素有关。设计流速一般选定在3.5—5.5m/s。 技术研发与创新经过分析国外相关产品的运行情况,我们发现,除雾器的设计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最小压降情况下保证最大的除雾效率。通过研究除雾器内气液两相流动情况,分析了除雾器高度、转折角、板间距和气体流速对除雾效率及除雾器压除的影响。压降及除雾效率均与烟气流速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即在烟气流速范围内,压降和除雾效率与烟气流速成正比;当烟气超过临界流速时,使得液滴离心力随之增大,因而产生更大的次流,并在通道截面上形成了更大的双漩涡次流分布,同时导致压降迅速增加,系统能耗随之提高;另外,因烟气流速的提高会导致二次夹带问题的产生,而直接使除雾效率下降;同时也提高了系统水耗,导致冲洗频率提升,如此往复循环不仅会造成除雾效率降低、压降提高,而且还会导致系统总的水力不平衡.

通过对除雾器叶片间气液两相流动情况进行数值仿真模拟、流函数—涡量方程和边界条件求解的研究,结合多次试验、论证,最终完成了除雾器结构设计的改进:在产品的结构设计上,增加了抗扰流技术:由于叶片间的高低压变化梯度,会在叶片间形成水力吊钩,有效防止了因较窄叶片间距所易导致生成固体架桥的问题,抗扰流设计,使吸附在叶片上的水滴更容易汇集并因重力作用而下落,同时有效防止了结垢现场的发生。同时,经过多次实验研究,我们总结出了除雾器断面最优临界烟气流速与流体介质密度之间的规律。这一规律的掌握,使我们在设计产品时有了可靠的计算依据。最优临界烟气流速的计算,保证了产品在一定烟气流速范围内在无二夹带现象产生的情况下获得了较高的除雾效率。 为此,可以说,除雾器是在最小压降、尽可能高的临界烟气流速下的产品(在特定系统条件下的,最大处理能力、最优处理效率、最小压力损失的除雾器),这对于除雾器产品结构设计本身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通过对大量的国外产品材料收集、化验、分析,与国内材料研究机构相关材料专家合作,经过多次试制、实验、论证,优化了除雾器的原材料,完成了我们自己产品材料配方的研制, 捕雾器,除雾器叶片材质为增强聚丙烯。

 

注:该产品本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调整规格!如有疑问请来电咨询:13607994879  0799-6612656  0799-6611578
其它相关产品
相关搜索推荐
找不到合适信息?

留下您的采购意愿,我们将帮您推荐诚信供应商!
注:此功能仅对企业用户开放,如果您不是企业用户请点击注册.

免责说明
本网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商铺所属企业完全负责。全球石油化工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