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式新能源发展模式面临考验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9-07-23  来源:中国石化报  关注度:0]
摘要:  在过去十几年中,无论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领域,德国企业都积极参与并完成了从概念设计到商业化产品开发,从公司创立到全球市场扩张。德国推动新能源产生、发展的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对于我国颇有借鉴意义。   政策驱动十年树...
  在过去十几年中,无论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领域,德国企业都积极参与并完成了从概念设计到商业化产品开发,从公司创立到全球市场扩张。德国推动新能源产生、发展的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对于我国颇有借鉴意义。

  政策驱动十年树木

  在10年前,谈论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无异于天方夜谭。在经济危机之中,新能源产业将作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已经隐然浮现。在德国,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耗比例的15%,德国新能源企业每年产值达到250亿欧元,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25万个。如今,全世界每三块太阳能电池板,每两台风力发电机,就有一个来自德国。

  德国新能源产业取得革命性进步,离不开德国政府2000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在这部法律中,规定新能源占德国全部能源消耗的50%,并为此制定了政府补助。新能源发电无条件入网,新能源与传统能源非对等税收等一系列非常规政策,全力扶植新能源企业发展。

  10年间,在《可再生能源法》指导下,德国政府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新能源电价补贴,促进太阳能的“十万屋顶计划”、《生物能发展法规》等。在今年3月份,德国政府刚刚通过了《新取暖法》,政府继续提供5亿欧元补贴采用可再生能源取暖的家庭。

  当前德国政府的扶植重点还在向新能源下游产业转移,今年年初德国政府制定的5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很大一部分用于研发电动汽车、车用电池。德国政府最近提出到2020年生产100万辆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初现端倪。

  创业特区革新不断

  德国新能源企业享受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德国企业如果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发电,可以完全“不计成本”,企业可以将全部的研发成本、制造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全部计入电价,电网巨头只能无条件接受,所生产电力电网企业无条件采购和入网。同时,能源企业被要求用高于市场价4倍的价格购买太阳能电力,家庭、农场如果采购相关设备直接利用太阳能,将得到政府的直接奖励。

  在10年间,德国新能源企业所享受到优惠的创业环境。

  在风能领域,德国的单机功率实现了从100千瓦到1兆瓦再到5兆瓦的升级。与此同时,太阳能发电、生物柴油、地热利用等,也实现了从单纯的概念设想到产业化运作的飞跃。

  资本缺位宏图待展

  10年间,德国新能源产企业在政府哺育下茁壮成长,但这也造就出天然的“软肋”,政府政策的改变也成为新能源企业最大的风险。自2006年开始德国政府逐步减少对生物燃料的补贴,生物燃料销售随之明显放缓,业内企业倒闭不断。当前欧洲各国太阳能政策的转变,也造成了今年以来德国光伏企业营业额普遍大幅下滑,行业形势骤然趋紧。而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在制定之初就规定,最迟从2009年开始政府对新能源的补助将逐步减少。

  这更凸显新能源产业自发展之初一直以来的尴尬??它始终未获资本市场的青睐。从资本角度来看,与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扣除政府补贴,投资新能源的收益仍有悬殊。比如在德国,传统火力发电厂生产成本每千瓦时仅有3欧分至5欧分,只有在政府为每千瓦时风力发电提供8.5欧分补贴,为每千瓦时太阳能发电提供48欧分补贴后,才能实现统一的市场销售电价。

  当前通过政府手段解决这一资本难题的途径是:实现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移支付。德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从根本上来说,一是通过公共财政向新能源提供补贴;二是通过为现有电力企业制定新能源指标,强制入网以及清洁能源机制等,实现传统能源对新能源的直接补贴;三是维持高电价、高油价、高取暖费,通过消费者实现对新能源的补贴。

  在未来发展中,新能源产业要真正成为“世界经济支柱产业”,依赖的是全球资本市场,而非各国政府政策。随着美国等各国将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到战略高度,寻找新的资本手段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预计将成为未来金融工具创新的一个亮点。正如过去20年中纳斯达克股市之于IT产业,如何实现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工具创新,考验着全球资本市场的智慧。

  德国新能源产业十年树木已然成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新能源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