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外交的的今昔对比及未来走势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0-02-0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关注度:0]
摘要:  2010年1月27日,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任副主任。21名委员几乎囊括了各部部长,其中包括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国家安全部部长耿惠昌、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章沁生,以及来自央行、银监会等金融系...
 
  自2007年,尤其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世界政治与经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西方国家在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关系重整,以及中国、印度等国家新兴力量的摆布,开始更多影响石油外交,中国的石油外交已经全球化了。

  中国石油外交已经深度植入全球化背景,从展望的角度来说,展望中国石油外交首先必须深入分析全球油气地缘战略格局的变化。笔者认为,今后中国石油外交活动和发展将受到以下几大因素变化的牵制。

  1.石油心脏地带的形成

  从地理上说,世界若干油气供应中心,即从马格里布以东到波斯湾、里海、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直至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油气资源与供应带。这一地带的天然气资源占世界总量70%以上,石油占60%以上。堪称世界石油心脏地带。

  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以来,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冷战时期,这个地带被东西方势力分割成为若干个地区供应中心。冷战结束后,特别是中亚和高加索国家的独立,以及俄罗斯自身的对外合作,这连成了一个巨大的石油供应地理带。显然,中亚不再是苏联的南方,而是一个新的世界油气供应中心,并将石油心脏地带连成一片。

  这一变化对世界油气投资、贸易、价格具有重大影响,实际上确定了欧亚大陆油气地缘政治的格局。可以看到,俄罗斯、中国、欧洲以及美国等世界大国和地区势力对这个石油心脏地带具有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同时,围绕着这个石油心脏地带,在东边和南边的中国、印度、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石油“需求月牙形地带”,也就是亚太油气需求地区市场;而在心脏地带的西边,即欧洲地区形成了西边的“需求月牙形地带”。中国既是东边“需求月牙形地带”的核心,又直接连接着心脏地带,是心脏地带油气通往亚太地区的陆桥,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今后中国石油外交主要将围绕着逐步进入石油心脏地带,连接东边“需求月牙形地带”。

  为此,首先要明确俄罗斯中亚地区在确保周边油气供应安全方面的作用,加强石油外交力度,为油气合作创造良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其次是加大对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外交活动,加强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石油外交合作关系,使中国的油气合作一方面由中东地区边缘向波斯湾地区的核心区(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等)突破,另一方面由北非地区向西非、中非和非洲其他地区发展。通过油气合作,向资源国正确传递中国与海湾国家、中国与非洲国家双赢互利互惠,推动地区能源和经济全面发展的意图、愿望与经验。同时,还要发展与其他消费大国之间的紧密合作,进而推动新全球能源治理制度的建设。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中国石油 能源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