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和措施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0-04-01  来源:全球石油网  关注度:0]
摘要: var s1 = new SWFObject"flvflvplayer.swf","single","408","271","9"; s1.addParam"allowfullscreen","true"; s1.addVar...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专业化体系还未形成,产业链还不完善,和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专业化程度不高。虽然国内有很多企业涉足海洋工程装备业务,往往把海洋工程装备业务当做权宜之计,没有作为主业发展,营销、研发、管理制造等方面都不够专业,处于有订单、有空闲就做的一种自发状态,从国家层面来看,也缺乏整体的规划。
    二、是研发设计和总承包能力薄弱。技术发展还处于两头在外的阶段,海洋工程装备的关键设计技术主要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我们已建和在建的海洋工程设备多数来自欧美公司,在深水装研发设计方面差距尤其明显,和韩国、新加坡相比,国内的企业大都不具备承担总承包项目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绝大多数是作为分包商承担,作为产业价值链地段。
    三、是海洋工程装备的国内配套能力十分薄弱,核心配套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目前海洋工程装备的国内配套率非常低,每年大约有70%以上的海洋工程配套设施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国产配套设备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领域,单点系泊这样的设备完全依赖进口。
    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下一步发展面临的形势。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这是大家都形成的共识,世界范围内多层次的海洋开发活动也正在开展,各国围绕海洋资源开发的利益冲突也日渐增多,在众多的海洋资源当中,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是目前海洋开发最主要的内容,预计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油气资源开发也将是海洋开发的重点。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更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已经成为近些年来制约我国经济建设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我国原油产量已经在1.8亿吨徘徊多年,石油对外依存度也超过50%,国内优质能源少,人均占有量低,能源偏紧,资源约束肯定是一个长期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向海洋要资源,进一步挖掘海洋的潜力,这对于我国打造可持续的能源和资源的链条,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海洋油气等资源能源的开发,也将成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力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已经成为油气行业的共识,在近十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60%是海洋油气田。2009年海洋石油产量已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3%,预计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会提高到35%,2009年海洋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31%,预计2020年,这个比例会提高到41%,这是有关机构的一个统计。深水和超深水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成为世界油气开采的重点领域。受金融危机影响,海洋油气产业也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目前国际油价已经从08年底的35美元恢复到了80美元左右,海洋油气产业也开始重新活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随之呈现了复苏势头,招投标活动现在也日渐增多。根据估计,世界海洋油气装备市场的年平均规模大概有500-600亿美元,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水进军,装备技术含量和价值量也将会增长。这个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国内外海洋油气产业良好发展势头为我国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机遇。从竞争格局和竞争环境来看,也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在总承包和世界方面,美国、挪威、法国、奥地利这样一些传统国家,他们的大型工程公司和专业设计公司占据了市场领导地位,掌握着大量关键设计技术和专利技术,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在总装建造方面,前面又有韩国、新加坡的一些大型造船集团,他们凭着造修船方面的技术优势,在海洋钻井平台和浮式生产系统的主流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占据很大市场份额。这样一些国家的企业还积极在拓展TLP平台、Spar、LNG等高端产品和新兴装备领域,下了很大功夫。
    二是从市场来看,目前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正在加强贸易保护,采取了一些措施,像巴西、俄罗斯、印尼这样的国家凭借着本国的支持,加速进军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做了很多努力。根据统计,世界80%的剩余石油储量被各国的石油公司控制,为了带动他们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些国家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会成为一个长期的现象。这些都给我国加快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特别是争取国外订单带来不小的挑战。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