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决战”中国南海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0-04-09  来源:能源杂志  关注度:0]
摘要:   张红生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在一个潮湿的早晨,乘坐直升机来到南中国海上某个钻井平台,然后一扎就是28天不上岸。而即使到了平台上,也不意味着他可以睡个懒觉,作为中国海上石油巨头中海油的一名钻井总监,张就好比钻井平台的神经中枢和CP...

  技术:让一切皆有可能

  盛行了几十年的“石油资源终结论”,以及同样著名的“石油峰值论”,让油气行业的人们面对“来势凶猛”的替代能源产业而心情复杂——石油时代不会结束!那么希望在哪里?

  莱昂纳多•毛杰里给出的答案是:技术可以让一切“皆有可能”。在这位意大利埃尼集团高级副总裁看来,上述两种“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误区,那就是,未能认识到把资源转换成储量过程中价格、成本以及技术因素的重要性。

  他认为,资源和储量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可能低估了真实的储量。事实上,一旦新勘探技术得以确立,人们能够开采的石油比最初预计的更多。

  深海开发中对尖端科技的要求最具挑战性。以墨西哥湾为例,其海床上覆盖着厚厚的盐层,这些盐层厚度并不均匀,有些地方甚至深达15000英尺,很容易将探测波反射回来,使得地质学家难以绕过盐层发现下面是否含有油气构造。

  但近几年来,随着3D地质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处理速度的提升,石油公司已经能够清楚地了解墨西哥湾和巴西近海深度达10000英尺的海底盐层之下的情况。克服了地下盐层这一障碍后,石油工业界接连获得了几个离岸深水区的发现。但在15年前,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而且,在对现有的昂贵技术进行大规模应用的情况下,成本将得到降低,今天难以开采的油气资源也许到未来将变得容易开采。例如,在1970年代,北海石油的开采被认为是全球最困难和最昂贵的。但是仅仅在生产开始以后10年,开采的成本就减少了一半。

  因此,中国要实现从300米作业水深到3000米水深的跨越,虽然只是在数字后添了个“0”,但在技术难度、投资额度上将是一个质的飞跃。而一旦突破了关键技术,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而形成产值,则深水油气开发的成本也将随之下降。

  令人憧憬的是,在周守为看来,今后中国南海上10多个气田的天然气产量,和未来深海开发技术带来的产量,再加上从国外进口的LNG产量,足可撑起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半壁江山。届时,尖端技术与大规模开发使成本大幅降低,南海天然气将与陆上天然气“双剑合璧”,使中国真正进入天然气时代。

  以荔湾3-1气田为例,该气田的总投资达350多亿元,其目前的天然气产量为36-38亿立方米,但海底管线的输送能力是120亿立方米,因此该气田的总体设计能力将达到120亿立方米天然气 /年。

  同时,该气田仅300多公里的输送距离远远小于西气东输近万公里的距离,可较大幅度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气市场规模日益庞大,珠三角、长三角与日俱增的需求量,为占有区位优势的南海天然气提供了绝佳的市场。

  为研发配套设施,中海油在青岛已经建成了同时适合于深水与浅水的重大工程场地;而在珠海的高栏港,一个更大的深水场地也已经开工并正在建设之中,其规模比前者还要大两倍。中海油希望把荔湾3-1气田的生产设备都放在此处建设,因为这里毗邻南海,可以在未来成为中国深海开发力量向东南亚甚至全世界辐射的基地。

  站在南海之滨放眼整个东南亚,中国在近海油气田开发和稠油的全套开发方面已处于“领跑者”的位置。但现在的问题是,东南亚的国家都在和国际石油公司合作,而外国公司手上掌握的技术要比中国更加先进。即使这些技术不一定在该国的国家公司手中,但他们却正在南中国海使用这些技术。因此,周守为才有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尽管981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中国不只需要一条981,更需要一支深水船队。”

 

上一页123下一页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中国南海 油气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