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气管道半年内2次遭破坏 能源动脉存危机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0-05-11  来源:瞭望  关注度:0]
摘要:   《瞭望》文章:七万公里油气管道谁来护卫   目前出现的蓄意破坏还都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如果有人为了报复社会或是恐怖分子运用非常规的手段来破坏油气管道,后果将不堪设想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王仁贵 ...

  为何“人祸”难绝

  实际上,为保障管线安全,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也想尽了办法,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防范、检控第三方破坏的发生,用梅云新话说就是“严防死守”。

  “国外的管道多是无人值守。虽然我们的管道在技术上也能够实现这一点,但在现实中却需要有人看护。”据梅云新介绍,中石油管道公司一方面通过与当地公安系统合作,另一方面还雇用了不少管道经过地的当地居民,以加大巡逻看护的力度来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行。

  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引进泄漏检测技术,使得控制系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异常情况。“现有技术基本可以定位管道泄漏位置,其中采用的手法包括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以及在管线周边安装光纤系统等方式。”

  不仅如此,国内企业在管道安全方面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发展“完整性分析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就是每年对已建成管道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通过识别和评价天然气管道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不断改善不利影响因素,从而将管道运营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按照梅云新的观点,在这一方面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了国外不少企业的前面。

  那么,为何在油气管道安全方面依然“人祸”不绝呢?

  首先,再好的技术手段都有局限。专家坦言,无论多先进的技术,其对管道安全的保障基本是事后监测。

  “也就是说只有出了事故之后才能报警。对于故障的预测很难,尤其是对人为因素的事故,如第三方破坏的预测更是几乎不可能。”

  “当然,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现在也在想办法。”梅云新告诉本刊记者,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已能做到只要有人在管道上方或旁边一定范围内动土,就可以发出预警。

  但这招依然存在很大弊端。“许多管道都处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之地,甚至连无线通信都不通,所以即使能够监测到,也往往鞭长莫及。等到派人去了,早已‘生米煮成熟饭了’。尤其是对于恶意的打孔盗油而言,更是如此。”他谈到。

  其次,更普遍的人为因素则是管道沿线地方对油气管道安全规定的漠视,此次东营至黄岛原油管道泄漏即属于此类。

  据本刊记者了解,此次漏油现场位于胶州市九龙镇青岛原平工贸公司厂房附近。该厂系非规划用地单位,地方政府明令拆除。因该处距原油管道较近,仅20多米,管道公司潍坊处便派相关人员在现场进行监护,指明了管线的具体位置,并在管线上方安置了明显标识。当日下午5点30分后,施工方下班休工,管道公司现场监护人员也随即撤离。谁知,挖掘机司机为填埋建筑垃圾,在下班后私自施工,擅自在管道上方开挖,致使管道破裂。

  “必须承认,同国外相比,我国管道安全运行的外部环境较为恶劣。”在梅云新看来,如今整个中国就好像一个大工地,这其中,违法施工、违法占压危害管道安全的现象不在少数。

  他表示,一些单位和个人违反“管道保护距离”制度,违法采石、爆破或者从事其他施工作业,导致管道泄漏、损毁或断裂。或在管道周边挖沙、取土造成管道水土防护设施损毁或埋地管道裸露出地表、河床,给管道运行安全带来威胁。

  更大的问题则在于,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当年远离城乡居住区的管道已经被居民楼、学校、医院、商店、公路等建筑物包围,甚至地面空间被非法占压,给管道安全和公共安全留下隐患。

  “我国的油气管道都是高压运行,基本上天然气管道都是100到120个大气压,压力相当大。输送介质又易燃易爆,在管道周边的违章建筑,成为很大的隐患。”苏士峰告诉记者,“前几年,在辽宁曾经发生过一个楼建在管道上,造成爆炸,把这个楼三分之一都切掉了。”

  “此外,目前出现的蓄意破坏还都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如果有人为了报复社会或是恐怖分子运用非常规的手段来破坏油气管道,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指出,当前,管道的规划和建设与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缺乏统筹协调,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与管道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复杂,亟须建立相关的协调制度。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油气管道 能源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