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石油装备:或是下一个中国制造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0-10-09  来源:能源  关注度:0]
摘要:   淘金者可能发财也可能破产,但是向淘金者出售牛仔裤和工具的人往往都会发财。然而,对于为了自己淘金而生产工具的中国海洋石油[16.08 -0.86%]装备制造业来说,故事也许没有这样简单。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部的大堂里...

  “中国模式”的尴尬

  “中国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从一开始就是为开发中国领海油气资源而创建的,它不是市场自发产生的,政府不是像韩国政府一样助推产业发展,而是完全的主导和催熟,这使该行业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上述海洋工程专家对《能源》记者说。

  据连琏教授统计,未来5年中,全球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将达2765亿美元。中国目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5%,市场规模在十二五期间将达800亿美元,投资将超过2500亿美元。

  如此巨额的投资,一方面显示了中国政府发展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的雄心;另一方面也令人疑惑:既然有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为何不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来开发,而偏要耗费巨额资金来自主研发呢?单以成本来看,要想通过自身发展,赶超处于产业链顶端的欧美国家,实现自主设计、研发,显然“不够划算”。

  “那是因为中国没有能力复制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上述海洋工程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欧美模式”重在创新,这是以央企为主力、依靠举国体制发展的“中国模式”所无法企及的。举国体制的长处是以量取胜——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制造出庞大的规模,却始终无法摆脱产业链的最低环节——生产加工,无法占据利润丰厚的上游环节,例如各种尖端装备的设计研发,以及核心部件、关键材料的制造等。

  以年初出坞的世界级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为例,其所有核心部件,包括液压系统、柴油机、关键部位钢材、推进系统等均由外方公司设计制造,因为这些部件的统一标准掌握在几家大型国际船级社手中,中方自己设计研发的产品无法达到这一标准,得不到认可。

  “因此,中国海洋石油装备制造的举国体制同其他制造业一样,只能使大批从事简单制造的公司淤塞在产业链利润最薄的低端,而将利润丰厚的高端拱手让人,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该专家说。

  回过头看亚洲最具代表性的“韩国模式”。尽管韩国与中国都是从制造环节切入海工装备产业链的,但不同的是,韩国自身没有海洋油气资源,其发展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的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振兴这一产业以发展经济、获得利润。而中国建立这一行业的初衷却是为了开发自身的海洋石油资源。因此,两国发展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源动力完全不同。

  在投资界曾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淘金者可能发财也可能破产,但是向淘金者出售牛仔裤和工具的人往往都会发财。”如果中国纯粹为了赚钱而发展装备制造业,也许的确可以像生产牛仔裤和衬衫一样颇具盈利前景。然而,对于为了自己“淘金”而生产“工具”的中国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来说,答案就未必如此了。

  若以源动力而论,中国似乎与巴西、俄罗斯等拥有海洋油气资源的资源国类似。但遗憾的是,南海的油气资源潜力远无法与巴西、俄罗斯相比。据了解,巴西的盐下石油蕴藏量可能多达3380亿桶,甚至超过了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2640亿桶的蕴藏量。

  因此,中国在资源量方面远没有巴西与俄罗斯的底气足,也很难使得国际石油公司像在巴西与俄罗斯一样蜂拥而至。如果中国像其他资源国一样,向国际石油公司提出各种要求,则这些公司完全可以不选择中国。这也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到南海进行作业的国际公司十分有限。

  可以设想,如果南中国海拥有像墨西哥湾和北海一样傲视全球的油气资源,则国际石油六巨头必会蜂拥投标,则中国可以采用“巴西模式”,要求国际石油巨头们使用中国制造的平台,所用其他装备也要在中国本土制造,从而将公司的品牌、技术、加工制造带到中国,进而带动中国的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

  然而,中国却没有这么走运:由于有一定海洋油气资源,使得海洋石油装备行业为开发自身油气而创建;但资源又不够富集,不足以吸引国际石油巨头前来开采。因此,政府想依靠央企自身实力来投资,将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提振起来。

  而上述专家告诉《能源》杂志记者,技术领域的创新是无法依靠举国之力来实现的。“韩国的造船业起步比中国落后20年,但现在超过了中国,主要就是发展体制和思路的问题。中国的能源开发还是没有摆脱‘先有装备、再来开发’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开发。其实,历数全球油气资源开发良好的国家,大部分都通过合作或聘请外国公司进行开发,而不是全部依靠自己。”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