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良机 中国面临石油增储难题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6-01-21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关注度:0]
摘要: 【提要】虽然低油价时期加快石油储备已成为共识,但长期以来,中国原油进口权只有极少数国有石油公司掌握,参与主体过于单一。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储备起步晚、基础建设、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导致短期内大量增储石油遇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 ...

虽然国际油价这轮大熊市已经持续了一年半之久,但从目前来看,悲观情绪仍占上风,供应过剩这一打压原油的致命因素并未发生改变。

2016年新年伊始,中东地缘政治波澜再起。可是,与以往“助涨”油价的效果相反,这场地缘政治风波令原油市场雪上加霜,油价持续破位下挫。

易信总部中国区副首席交易官朱文灏说,通常情况下,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不断升温会触发油价上涨。目前中东局势虽然紧张,但并没有刺激油价大幅上涨。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油供应过剩等问题已经对油价产生压力。中东地缘政治紧张并没有扭转原油供应过剩的预期。另外,沙特为了打击伊朗,可能故意压低油价减少该国财政收入。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沙特和伊朗之间矛盾的升级使得欧佩克内部达成限产协议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内斗”很可能使得各自加快原油增产步伐,进而加剧全球原油整体供应过剩的局面。

2015年12月4日,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之后,并未实施限产政策,而是宣布将在2016年的下一次会议上讨论产量限额问题。近期美国彭博新闻社对石油公司、产油国和分析师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欧佩克成员国2015年12月份平均日产3213.9万桶原油,比11月份平均日增1.8万桶,远超产量上限。

在北美,虽然低油价使得页岩油气生产受到重创,但2015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法案,美国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被解除。

安迅思中国研究中心总监李莉认为,考量经济性等因素,美国原油出口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欧洲市场。如果运费合理、卖家开价有竞争力的话,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也会对美国原油感兴趣。倘若出口禁令解除后,美国本土原油生产受到刺激而不断增长的话,可能进一步加剧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失衡压力,从而打压国际油价

普氏能源全球石油编辑总监伊萨·拉马萨米说,虽然国际油价比去年高点跌了60%以上,但美国原油产量仍在不断增长,其原油生产成本可以降到每桶25美元。页岩油也不会因为低油价的出现而消失。现在来看,美国大约有60年的页岩油储量,其中,在得克萨斯州至少还可以再开采100年。

除了供应不断增加的压力之外,美元步入升值周期、资本市场投机基金集中抛售、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进一步阻碍了国际油价回升的步伐。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中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未来依存度还可能进一步提高。低油价时期应当尽量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作为石油战略的一环。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孙贤胜则认为,当前做强中国石油储备面临两大机遇。首先,长期来看,低油价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可以大幅降低我国的采购成本。其次,在供应源选择方面,多供应源瞄准中国,有利于中国原油进口的多元化选择。

孙贤胜说,中东、非洲、中亚以及拉美地区产油国都瞄准了中国市场,随着美国石油出口解禁,中国也将成为其重要的目标市场,未来价格战或将频繁出现。

“油买回来,没有地方放”

虽然低油价时期加快石油储备已成为共识,但长期以来,中国原油进口权只有极少数国有石油公司掌握,参与主体过于单一。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储备起步晚、基础建设、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导致短期内大量增储石油遇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

“现在的问题是,油买回来,没有地方放。”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王震说,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从2004年起步至今仅十余年时间。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着手石油储备。短期来看,中国大规模增储遭遇无处安放的难题。

另外,参与主体数量较少,社会资源未广泛激活,限制了中国石油储备的规模,束缚了增储的步伐。

长期以来,中国石油储备参与主体较为单一,战略石油储备是国家委托三大石油公司完成,而由于中国原油开采及进口权也集中在这三家公司手中,因而商业储备也是以他们为主,缺乏民营企业及社会资本参与。

可喜的是,面对着低油价这一难得的战略契机,在2015年,民营地方炼油企业原油进口正式破冰,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当年有6家地方炼油企业获得原油非国营贸易资质,登上了国际原油贸易的大舞台,为中国原油商业储备拓宽了新的阵地。

国家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表示,2014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0%。预计到2020年,我国原油需求可能达到6亿吨,进口量可能达到4亿吨,对外依存度上升到67%。因此,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拓宽原油进口渠道,向更多原油加工企业开放原油进口权,形成透明公开、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市场。

虽然中国石油进口量在不断放大,主体也将越来越丰富,但一直以来,中国石油储备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亟须加快完善。

王震说,美国和日本都有明确的石油储备法,而中国的石油储备法却迟迟未出台,以至于关于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储备如何界定、储备目标规模、资金的使用来源、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与义务等问题都不明确,不利于中国石油储备建设的长远发展。从长远看,中国石油储备建设的法规和制度建设亟须完善,以给企业提供更清晰的指引。

上一页12下一页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石油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