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海油 难以复制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1-01-25  来源:科技日报  关注度:0]
摘要: 绥中36-1油田海上石油生产设施。新华社记者 刘宇摄 美国东部时间2010年11月8日上午,位于波士顿查尔斯河对岸的哈佛商学院一间教室里,拥有该院45年教龄的乔伊?鲍威尔教授面对65名来自全球各地...


  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中海油怎么办?

记者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到海油人对此问题近乎执拗的回答:外国人可以知难而退,因为这不是他们自己的资源;但我们不可以轻言放弃,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园。令人顿悟:这是技术问题,又不纯是技术问题。

为了把外国人看不上、或是觉得不划算的这些稠油采出来,海油人挖空心思琢磨出多少招数,局外人难以想象。张凤久列举数例,个个堪称经典——

钻井船日费率高(15—20万美元/天),干快干慢、干不干,按天算钱。海油人独创优快钻完井技术,包含十大钻井技术、七大完井技术,能把原来钻井30天、完井16天缩短为不可思议的“钻四完六”,提高钻完井效率3—4倍。已经应用于666口井,缩短作业时间16063天,节约直接投资92亿元。

又如大位移井技术,井底平面位移8公里,也就是说在一个地方打井,井底最远可以打到8公里以外。“这样对一些规模不大的油田,就可以不在那里建工程设施,而是利用现有平台把它的油采出来。”

开发多年的渤海老油田储层变化多端,地下时有断层。神奇的远程制导实时油层追踪技术就派上了用场:它用6—8小时在5米厚油层内钻400—500米井段,装有随钻测试工具的钻头好像精确制导导弹,可随时将地下情况通过卫星传送到陆地数据处理中心,再反过来指挥钻头尽可能多在储油层穿越。“十一五”在20个油气田实施,新油田的初期平均产能超过设计水平。

由于钻井成本太高,海上不能用直井开采,海油人就多选择丛式井技术。通过计算机PPT文件,记者看到这种井的实际轨迹投影图的确呈“树丛”状自上而下展开。张凤久介绍,上面是几百平方米的平台,井口下面则控制着十几甚至几十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平台在天安门,而井打到北京三环路以外。

最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油田整体加密提高采收率技术。

“海上油田整体加密,全世界我们是第一家”,而绥中36-1CEPK平台,正是这个专项的“试验田”。张凤久说,整体加密本身不稀奇,陆上也有;但海上是丛式井,不同于陆上的直井,要在老的井网之间再插上一套新的井网,等于两把扫把插在一起,还不能互相打架,否则新井打不成,老井也会打废。这涉及从“地下剩余油定量描述”到“平台间钻机滑移共享”等九大复杂技术,其中就包括“不让扫把打架”的整体加密定向井防碰技术。这套技术在地下1500米左右的14个油藏实施的效果,绥中36-1油田Ⅰ期整体加密之前日产量2900立方米,2010年11月底升到6600多立方米,“老油田青春再现”——原来高峰年产量160—170万吨,后来掉到100万吨,现在又回到160—170万吨;采收率预计提高10.4%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张凤久解释,渤海稠油储量30亿立方米,现有采收率18%—20%;如全部实施此项技术,采收率可以提高到30%,相当于勘探没有发现,又找到一个15亿立方米的油田。

以地下油藏研究为主导的系列稠油开发技术和油田综合治理措施,使渤海20个老油田2010年整体实现产量零递减。而通常油田产量在油井全部投产后两三年达到高峰,然后逐步自然递减,几乎是“铁的定律”。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