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军备竞赛升级 专家称中国需要北极油气资源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1-07-18  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关注度:0]
摘要: 会发生北极战争吗?   虽然目前都以和平方式解决北极争端,但全球变暖可能在今后令局面彻底改变,获取资源的诱惑将大大增加   俄罗斯政坛强力派代表人物、副总理伊万诺夫...

  中国的北极战略


  迄今为止,中国尚没有明确的北极战略。但在一些北极国家看来,中国的低调似乎是在运筹帷幄。
 

  2010年2月,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和全球安全项目主任琳达·雅各布森撰写的一份报告,把中国卷入了北冰洋争夺的战场。
 

  在这份题为《中国走向无冰的北极》的报告中,雅各布森认为“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北极日程。”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否认了这一观点,“中国还没有针对北极的政策和战略。”即使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极地研究机构之一,他们的战略研究室两年前才开始筹建,去年正式建立。
 

  对此持相似观点的专家不在少数,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陈玉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目前仍在“静观其变”。雅各布森也承认,中国尚未研究无冰北极的经济和安全意义,因为它“担心采取积极姿态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觉,这是由中国的规模和其作为新兴全球大国的地位所致”。
 

  虽然没有明确的北极战略,但不少专家指出,中国在北极事务上更适合走“曲线路径”。陈玉刚认为,中国是《海洋法公约》、国际海事组织等的成员,可以通过发挥在这些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参与国际制度、规则的制定,从而引导北极问题向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张侠也表示,在参与北极事务上,中国需要同时开展多边和双边外交,“尤其是北极地区的一些原住民,在北极事务中其实具有很大的发言权,中国应加强与这些地区的合作。”
 

  其他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开发的一些经验更值得中国借鉴。“如韩国就已经得到了不少造船的订单,”此外,韩国还通过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北极地区油气田的股份,为开发北极圈准备了跳板。
 

  客观上,北极地区的发展需要中国的参与,北极地区只有30多个行政区,1000多万人口,远落后于北极国家的其他地区。北极地区要发展,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他们非常需要中国的劳务、资金等参与建设。”张侠说。

  郭培清也认同这一观点,“北极国家非常关注中国的态度,很希望了解中国的北极利益诉求。”2008年“北极地区议员会议”召开之前,美国等国主动邀请中方派员与会。的确,也有一些北冰洋国家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
 

  今年1月,挪威外交大臣斯特勒在挪威举行的“北极边境”会议上表示,北极国家需要找到合适的途径与中国对话、合作。
 

  “北极事务不是地区事务,而是国际事务。”程保志说,在北极事务的处理上,中国既要尊重北冰洋沿岸各国合理的权利诉求,也要维护自身在北极的权益。
 

  而在愈演愈烈的纷争之下,2012年中国可能开始第五次北极科考。
 

  中国北极事务大事记


  1925年,段祺瑞临时政府签署了《斯瓦尔巴德条约》。根据这一条约,签字国公民均有权利自由出入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群岛。这是中国正式以官方形式与北极发生联系。
 

  1951年,武汉测绘学院高时浏到达地球北磁极,从事地磁测量工作,成为第一个进入北极地区的中国科技工作者。
 

  1958年,新华社记者李楠从莫斯科出发,先后在苏联北极第7号浮冰站和北极点着陆,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此后20多年间,中国人几乎都与北极无缘。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北极考察研究,进入北极的中国人逐年增多。
 

  1990年,美国、加拿大、苏联、丹麦、冰岛、挪威、瑞典和芬兰八个环北极国家发起签署一项条约,决定成立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中国于1996年加入该组织,成为第16个成员国。
 

  1995年3月30日至5月11日,中国首次以民间集资方式对北极进行考察。25名科学家、记者等从加拿大进入北极地区并由冰面徒步抵达北极点,沿途进行了海洋、冰雪、大气、环境等多学科的考察。
 

  1999年7月至9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180海里,最北到达北纬75度30分,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
 

  2003年7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109名队员,破冰挺进北纬80度,全程历时74天,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此次考察中,首次成功布放了两枚极区卫星跟踪浮标,中国自主研制的遥控式水下机器人也首次下水实验,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2004年7月28日,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落成并正式投入运行,从此结束了中国在北极没有科考站的历史。
 

  2008年7月11日至9月24日,122名科考队员搭乘“雪龙号”,累计航行12000海里,进行了中国对北极地区的第三次科考。本次考察共完成132个海洋学调查站位、1个长期和8个短期冰面观测站位。
 

  2010年7月7日至9月20日,中国对北极地区进行了第四次科考,最北到达北纬88度26分。这次科考队由121位队员组成,其中包括美国、法国、芬兰、爱沙尼亚和我国台湾地区的6名科学家。本次科考主要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并首次把海洋综合考察和对北极海冰的考察延伸到了北极点。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