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油价:管制与市场化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2-04-01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关注度:0]
摘要: 受到海啸侵袭的日本海滨小镇大槌町,受灾居民排队领取燃料油 根据日本石油信息中心3月19日公布的数据,普通汽油全国零售均价较上周(12日)继续攀升3.00日元,达到每升155.6日元(约合人民币11.8...

抗议油价上涨

2008年8月,日本卡车司机工会成员在东京街头举行游行,抗议油价上涨

    当时日本政府也曾试图通过财政补贴,控制国内油价,设立内外油价防火墙。但油价管制反而引发了相关产品稀缺,甚至一度引发卫生纸、洗涤剂等生活用品脱销。在日本作家黑木亮的小说《石油战》中,主人公是染织业老板的儿子,就是因经历了石油危机中染织业的大批倒闭,才投身日本的石油公司,进行全球的收购扩张。

    石油危机使得政府对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采取了加强石油储备、开展石油外交、全社会节约能耗、大力发展替代能源等多种政策以减少日本对石油的依赖。

    日本政府发现,对石油的过高依赖造成了本国经济的脆弱性,而且试图通过财政补贴、控制国内油价等管制方式,无法根本解决石油危机,反而使整体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由此,日本迅速调整了对策思路,着手国内国外两方面的能源政策改革。

    于是,日本政府一方面逐步放松成品油管制,确保油价压力能有序、顺畅地向企业和消费者转移,使油价成为逼迫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开展节能降耗、增强消费者节约意识的基本经济机制。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则下决心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抑制和淘汰高耗能产业,制定苛刻的节能和环保标准,引导和逼迫企业降低能耗。

    日本借助石油危机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产业转型。这次转型影响深远,对于生成今天现代化的日本,则至关重要,进而也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石油危机前,重化工业、钢铁、造船等高能耗产业是日本的经济支柱。日本政府抑制和淘汰高耗能产业,制定苛刻的节能和环保标准,引导和逼迫企业降低能耗。同时,政府通过油价改革调整企业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带来日本的新技术革命,产业向新能源、新材料、通讯、生命科学、微电子等方向发展。“综合性创造”成为日本企业独特的竞争力,培育出索尼、丰田、东芝等全球性大公司,“日本制造”也成为抢手货。

    1998年,日本政府修改实施的《节约能源法》要求企业单位能耗每年递减1%,建筑、汽车、家电和电子产品达不到相关标准一律不得上市。过去30年来,日本每单位GDP的原油消耗下降了近一半,比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的平均值低40%。同时,日本政府还大力推动开发使用新能源技术,力争到本世纪30年代,将国内石油占能源消费的比例降至40%。

    到21世纪初,日本的单位GDP能耗指数就降低到92.2,而同期美国高达254.1,约为日本的2.8倍;同时,日本的石油依存度下降到69,为1973年的2/3,2006年进一步下降到41,不到1973年的一半;它的石油进口金额占名义GDP的比例,由1980年的50%下降到2003年的1%。

    更重要的是,借用电子技术的创新,实现精细化生产,大大降低了日本产品的能耗,提高了日本经济的“油价抵抗力”。产业转型的结果,使日本企业提早结束了“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的时代,进入了“减量经营、精细化生产”的阶段;日本的产品也实现了由“重大厚长”到“短小轻薄”的转变。在这个意义上,战后日本的大国崛起与石油政策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关系。

    石油储备的双保险

    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具有天然的重要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总统克里蒙梭写信给美国总统威尔逊请求紧急援助。他在信中说:“一滴石油就是一滴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更是以这句话为口号,由三木武夫副首相亲赴中东各国开展所谓的“石油乞讨”的外交活动。

    纵观日本石油政策改革,在管制放松与市场化原则逐步确立过程中,建立石油储备具有基础性的意义。雄厚的石油储备为油价市场化与开放竞争提供了前提条件。目前,日本的官民石油储备总计为半年左右。

    日本的石油储备最早是从民间开始,并得到了政府的资助。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已经建立以石油为中心的能源体系,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接近60%。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和消费,必须建立起一定规模的石油储备。依据当时国内的炼油能力,日本的炼油商提出并建立全国45天的石油储备规模,用以维持生产和消费。

    60年代中期以后,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攀升,很快超过65%,而进口国又高度集中在中东。1967年的中东战争给日本敲响必须进一步增加石油储备的警钟。从1968年起,由日本政府支持的增加石油储备的计划开始启动。至1972年,日本民间公司的石油储备规模已达到了52天,此后仍稳步增加。日本文化中对能源的危机意识,使石油储备的进展非常迅速。也是在1972年,日本政府提出在今后3年内,石油储备每年增加5天,达到60天的石油储备量。 

    此后,1975~1979年,石油储备规模又从60天扩大到90天。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国际能源机构提出,各成员国必须承担石油储备的义务,即保有相当于上一年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根据这一规定,日本政府在原来60天储备规模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每年继续增加5天的储备量来扩大规模,到1979年底顺利实现了90天的储备目标。

    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日本政府认识到只有90天的民间石油储备是远远不够的,但私营公司进一步扩大石油储备又面临资金等困难。于是通产省决定,由日本国家石油公团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国家队开始进场,国家石油储备形成了官方和民间的双保险。

    1978年的官方储备规模仅为7天,此后逐步扩大,至1998年提高到了85天,实现了90天即3000万千升的国家储备目标。1989年日本通产省进一步提出国家储备达到5000万千升的计划,即国际能源机构规定的90天储备量的要求;同时有计划地降低民间储备的规模,最终将民间储备降低到70天的水平。

    1996年,随着最后一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竣工,日本已全面实现国家新的储备目标。1999年,国家原油储备已达到5000万千升,即85天的消费量水平;民间储备达到4256万千升的消费水平,即76天的消费量。国家储备超过了民间储备,两者合计达到了161天的消费量水平,远远超过国际能源机构所规定的目标,同时也建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官民一体的石油储备体系。到2006年,日本国家石油储备规模为93天,民间储备规模为79天,合计为172天。

    也就是说,如果失去了外部石油供应,日本官方与民间的石油储备依旧可以维持国家半年的生产消费。与日本相比较,中国到2010年才建成相当于30天进口量的石油储备规模,速度与规模都相差甚远。

    为了制定统一的能源政策,1965年日本成立了能源顾问委员会。1975年该委员会提出:随着石油储备水平的不断扩大,需要占用大量资金,政府应给予财政和资金的支持,以保证石油储备的顺利进行。

    从1978年起,日本开始征收石油税,对原油、各种石油产品、石油气以及液化天然气征税,此项收入几乎全部作为石油储备基金,打入专门账户。此外,政府还采取了财政、投资和贷款的措施,来保证石油储备计划的落实。其主要是通过政府和国家信贷部门筹集各种公共基金。近年来,这些投资和贷款每年都在7000亿日元以上。

    日本政府对于民间企业的石油储备也给予了特定扶助。包括优惠的资金支持:国家的石油工团提供低息贷款,以购买储备所需的石油;由日本开发银行和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提供低息贷款,作为建设款项;允许石油储备设施加快折旧。

    日本民间储备并没有将生产性库存与义务储备截然分开实施。民间储备只要求量,并不要求储备种类及储备方式。日本石油储备动用的权力归经济产业省大臣,在国内石油供应短缺或中断的情况下,首先考虑需求抑制,其次才是动用民间储备,最后才是动用国家储备。
 
上一页123下一页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