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商情信息

二战石油大博弈:壳牌公司险些被纳粹控制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8-09-19 中华网 关注度:0]
摘要:《石油大博弈:追逐石油、金钱与权力的斗争》(中信出版社2008年9月版)描述的既是20世纪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一段石油发展史。本书场景极其宏大——从宾夕法尼亚第一口油井的钻出,到两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到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和“沙漠风暴...

《石油大博弈:追逐石油、金钱与权力的斗争》(中信出版社2008年9月版)描述的既是20世纪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一段石油发展史。本书场景极其宏大——从宾夕法尼亚第一口油井的钻出,到两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到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和“沙漠风暴”行动,最后到2008年,作者又把锐利的眼光瞄向了全球迅速飙升的油价。本文选自该书。

    英国必须刻不容缓地解决石油的问题

    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温斯顿·丘吉尔生活在政治的荒野之中,无人理睬他的那些关于纳粹野心的警告。但在1939年9月他66岁的时候,他被突然召回重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旧职——英国海军大臣。随着希特勒的军队于1940年春横扫西欧,伦敦的绥靖主义者下台了,丘吉尔当上了大不列颠的首相。

    英国面临着悲观的前景。德国人已经占领了挪威和丹麦,法国人下个月就投降,英国人将孤军奋战,承担战争的重负。

    英国政府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就认真地分析了英国的石油形势。1937年底,一个特别委员会对仿照德国采用“煤中取油”的合成燃料战略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因为英国本土蕴藏着丰富的煤,而它所使用的油则几乎全靠进口。尽管如此,该战略考虑还是遭到否定。英国不仅能够从全球获得大量廉价的石油,而且世界两家主要的国际性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和英伦-伊朗石油公司都设在伦敦。发展合成油不仅代价高昂,而且仔细分析起来并不保险。用许多船只,通过许多港口进口石油同依赖少数几座超大型的、极易从空中辨认的合成燃料工厂相比较,后者更容易遭到空袭。

    英国政府在制订备战计划时要求石油工业给予紧密、公开的合作,在美国这样的合作极难办到。在英国,国内炼油工业和销售渠道有85%集中在壳牌石油、英伊公司和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英国分公司的手中。1938年慕尼黑事件发生时,政府决定,一旦爆发战争,各石油公司之间所有的“竞争工具”都将取消,全国的石油工业将在政府的卵翼下统一管理。

    英国政府还得对付皇家荷兰壳牌集团的前途问题,因为这家集团可能被纳粹控制。问题的关键出在公司的全权领袖亨利·迪特丁身上。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他是集团内说一不二的人物。但到30年代以后,迪特丁对公司的控制渐渐减弱,他的行为举止愈发显得古怪、挑剔和妄自尊大。

    30年代中期,年逾古稀的迪特丁迷上了两个人。一是他的秘书,一个年轻的德国女人;二是阿道夫·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位意志顽强的荷兰人迷上了英国,费希尔海军上将和温斯顿·丘吉尔都拉拢他,使他成为协约国坚定而狂热的盟友。现在,他却被纳粹迷得神魂颠倒。英国外交部的一位官员曾叹道:“他对苏维埃的仇恨、对希特勒的敬慕和英德携手抗苏观念的偏信已经是尽人皆知。”1935年,迪特丁自作主张同德国政府商谈,向德国人赊售2年用量的石油,相当于向德国人提供军事储备。

    关于这些谈判的传闻令伦敦壳牌石油公司的经理们大为震惊。一位名叫安德鲁·阿格纽的资深董事要求政府责成柏林的英国使馆调查此事,以便他“和他的董事会朋友们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

    迪特丁于1936年底从壳牌石油公司退休。他同第二任妻子离婚,娶了德国籍的女秘书,并把家搬到了德国。不仅如此,他还号召其他欧洲国家同纳粹合作,以阻止布尔什维克。他同纳粹领导人多次互访。

    迪特丁1939年初在德国逝世,这时离战争爆发还有半年时间。他刚刚去世,伦敦方面就得到了令人极为不安的奇怪传闻。纳粹党不仅在他的葬礼上大做文章,而且试图趁机控制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如果他们成功,大不列颠就大难临头了,因为这家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啻于英国的军需石油局,如果落入纳粹之手,英国的全部石油供应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幸运的是,人们发现代表控制权的“优先”股份按规定只许董事掌握。迪特丁一死,他的优先股份立即就被分给了其他董事。德国人充其量只得到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普通股,这些股票对他们于事无补。

    战争刚一开始,包括壳牌石油公司在内的英国石油企业就都把他们的下游经营合并于石油理事会,实际上等于创立了一家垄断机构。合并工作一帆风顺。各公司的加油站都被漆成了千篇一律的深绿色,产品只用一个“普尔”(pool)商标。从那以后,伦敦湖滨路壳牌-麦氏公司大厦就变成了英国石油战的指挥所。

    英国面临着全球范围的问题。它必须假定德国与苏联新签的协定能保证德国获得丰富的苏联石油,而日本入侵东南亚又将切断英国来自远东的石油供给。德国人还可以在家门口轻而易举地获得罗马尼亚的丰富资源。战争爆发几个月之后、德国人占领法国之前,英法政府试图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旧戏,以6000万美元的代价换取罗马尼亚破坏其全部油田,以阻止那些油田被德国人利用。但是,双方讨价还价,始终不能达成协议,最后罗马尼亚的石油还是落入德国人的手中。摧毁那些油田成了几年之后盟军轰炸机的任务。

    英国必须刻不容缓地解决石油的问题。定量供应几乎随着战争的爆发而开始实行。起初私人汽车的“口粮”定在每年1800英里路程的消耗量之内,以后定量日趋紧缩,因为军用量不断增长,库存逐日减少。最后私人汽车干脆断了油。自那以后,自行车风靡英国。

    在1940年的黑暗日子里,德国陆军席卷西欧,集重兵于英吉利海峡的法国一方。人们禁不住要问,如果英国受到侵略,它的石油库存将做何处理?德国人获取了法国的石油储备,因而保证了他们的进攻势头。纳粹跨海峡进攻的成败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夺取英国的石油供给。于是,英国人订出计划,一旦德军入侵,立即毁掉全部石油库存。那些分散于城乡各地的毫无防卫能力的加油站也成问题,因为它们将为德军提供极大的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加油。为防止发生这种情况,英格兰东部和东南部的1.7万个加油点都被赶紧关掉,销售集中于比较容易保卫的2000个加油站。如果必要,可以把这2000个加油站全部点燃,不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

    英国面临着一个压倒一切的难题——如何保证其战争期间的石油供应?战斗打响后,英国的石油消费将会直线上升,只有其产量约占全球2/3的美国能提供足够的石油。

    1940年12月,第三次稳获总统宝座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宣布美国为“民主政体的武库”。1941年3月,美国实行租借法案,从而解决了英国面临的财政问题。随着对中立立法的放宽执行,向英国运送补给的限制逐渐得以克服。当1941年春英国的石油供应急剧恶化之际,从美国东海岸各港送油的50艘油轮驶向了英格兰。这样,美英石油供给线在1941年春末接通。美国用燃料支持英国在欧洲孤军奋战。当时,美国实际上有日产100万桶石油的剩余生产力,相当于370万桶日均产量的1/3左右。之所以有这些剩余生产力,乃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联邦和州政府达成的妥协安排,结果它变成无价之宝,对盟国的安全系数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若无这些剩余生产力,也许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会发生改变。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