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商情信息

克拉玛依:50载风华正茂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08-09-19 新华网 关注度:0]
摘要: 50年来,克拉玛依这个全国首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荒凉到繁华的巨大历史变迁。如今,走过五十载的克拉玛依,"青春"依旧,风华正茂。 "没有水,没有草,连鸟儿也不飞……"这是昔日的克拉玛依;高楼林立,绿树成荫,道路宽敞、笔直...

50年来,克拉玛依这个全国首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荒凉到繁华的巨大历史变迁。如今,走过五十载的克拉玛依,"青春"依旧,风华正茂。

    "没有水,没有草,连鸟儿也不飞……"这是昔日的克拉玛依;高楼林立,绿树成荫,道路宽敞、笔直,这是今日的克拉玛依。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克拉玛依正式建市。

    50年时光穿梭,50载风雨兼程;50年沧桑巨变,50载春华秋实。50年来,克拉玛依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来城市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昔日寸草不生的戈壁荒原,变成了西部耀眼的明珠。

  从矿区到现代化城市

    绿草如茵、喷泉起舞,一到夏季的夜晚,这里满是休闲纳凉的人们,老人们伴着音乐健身跳舞,孩子们在沙坑里玩耍嬉戏。这里,就是位于克拉玛依市中心的人民广场。

    1997年以前,在戈壁滩上生产生活了几十年的克拉玛依人根本想不到,自己身边能出现这座精致美丽、功能多样的休闲广场。几十年来,这里不过是一个有着一片树林的简易公园,一个能让人们在晚上看露天电影的地方。

    如今,这里却变成了一个喷泉流水、亭台楼阁的现代化广场,对于习惯了常年风沙劲吹、周边都是戈壁荒滩的克拉玛依人来说,似乎只是一个梦。

    1996年以前,克拉玛依的城区道路多为沥青路面,由于狭窄破损,极易造成交通受阻。

    如今,克拉玛依市城市道路全长达到365.99公里,人均道路面积20.11平方米,均达到国家建设部要求的一级水平。道路面积率(道路面积与城区面积之比)达到11%,路灯亮灯率达98%以上,达到国家二等水平。

    2001年以前,从克拉玛依前往乌鲁木齐基本只能走路况较差的呼克公路。冬季冰雪天气时道路极易堵塞,那时来往两地,有时甚至需要十几个小时。

    如今,克拉玛依到首府的一级公路通车,三四个小时到达乌鲁木齐已经不再是梦想。而2006年4月通航的克拉玛依机场,更实现了克拉玛依40分钟到达首府的梦想。同时,克拉玛依-塔城公路过境段、独山子-奎屯公路、奎屯-克拉玛依公路已经建成。而奎屯-克拉玛依-北屯铁路项目的实施,将更加拉近克拉玛依与首府、与内地的距离。目前,一个四通八达,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道路交通网已形成。

  迈向现代化大油气田

    作为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石油为克拉玛依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血液",让克拉玛依散发着动人的魅力。对石油的渴求与奉献,不仅支撑了整座城市过去50年中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也正推动着克拉玛依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1955年6月14日,一支由陆铭宝为队长,8个民族、36人组成的1219青年钻井队挺进黑油山。7月6日,黑油山一号井正式开钻,仅仅115天后,一号井喷出原油。整个井场的人们沸腾了!黑油山沸腾了!全国也沸腾了!

    历史记下了这一天: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油田诞生了!

    1960年,油田原油年产量从33.38万吨跃升到16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39%。此时,克拉玛依成为大庆油田发现之前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油城声名鹊起,引起世界的瞩目。

    而随着油田的轮廓逐渐清晰,克拉玛依这座城市也显出了雏形。1958年9月11日,朱德副主席视察克拉玛依时赞扬说:"3年时间,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立起一座4万人口的石油城市,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也是一个很动人的神话。"

    然而,好景不长。1961年底,年产165.2万吨原油水平开始下降。

    克拉玛依石油人决不放弃,老石油们先后部署了124口资料井和检查井,对复杂的地质和油藏进行了新一轮研究。不懈的付出最终为油田找到了一条新生之路,也开启了克拉玛依油田用科学的眼光探寻发展规律的思路。

    1964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产量终于稳定在了86.45万吨的高点上,并从此开始稳步上升。

    到1976年,油田已先后有18个区块投入开发,建成年生产配套能力317万吨,当年产油296.9万吨。西北缘取得一系列突破后,决策者将勘探的目光投向了准噶尔盆地东部。

    随着火烧山等油田的发现,迎来了储量增长的第二个高峰,到1989年,全油区的可采储量已由1978年的6817万吨猛增到1.788亿吨。

    油田党委果断决定:突破腹部,带动两头,实施区域勘探。这一大胆决定,带来的是1991年5月彩参2井及随后一系列大油田的发现。

    2000年6月,陆梁油气田发现,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从此跨入了一个更新更广的领域。

    随着石西、莫索湾、陆梁等一批大油田的发现,2002年,克拉玛依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惊世跨越。

    克拉玛依人前进的步伐永远不会停下来。

    他们把目光瞄向了更远:到2010年,新疆油田力争实现年产油气2000万吨,其中天然气年产50亿立方米以上,并且具备年产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储量基础,现代化大油气田格局基本形成。再经过3~5年的努力,年产原油1500万吨以上、天然气100亿立方米,实现由大油田向大油气田转变的历史性跨越,把克拉玛依油田全面建设成为绿色、数字和人文特征鲜明的现代化大油气田。

  三代石油人的幸福时光

    50年来,克拉玛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荒凉到繁华的巨大历史变迁。石油人马福禄一家三代的幸福时光,正是这一历史变迁的缩影。

    1955年,年仅24岁的马福禄自愿报名来到了克拉玛依,分配到独山子试采大队当了一名采油工人。

    比想象中更加荒凉的克拉玛依,一年四季风沙不断,6月的天能下大雪。在这样的环境中,和马福禄一起战斗在石油一线的工人们,从来没有退缩过。在马福禄的心里,就算天上下了"刀子",工作也不能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1956年,马福禄的妻子和女儿马月兰也来到了克拉玛依。马月兰记得,每天父亲很早就出门,很晚才回来。冬天回来时,全身都冻成了"冰人"。

    工作条件艰苦,生活条件同样艰苦。没有白面,只能吃苞谷面和高粱面。饮水也要靠拉水车。一年四季也没有新鲜蔬菜,冬天更是只有白菜。住的则是清一色的地窝子,一场大风过后,门都被沙子埋了起来。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克拉玛依第一代石油工人-马福禄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永不熄灭的理想,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造起新中国第一座大油田。

    1967年,17岁的马月兰参加工作了。当时,她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名钻井工人。"照片上钻井女工一身工装,脖子围一块白毛巾,头戴安全帽,多么的威风。"年轻的马月兰如愿以偿,真的成了一名钻井女工,分配到钻井处3202钻井队。

    虽然条件艰苦,马月兰的工作热情却丝毫不减。在钻井岗位上,她几乎什么工种都干过,受过两次工伤,却从来没有叫过一声疼,喊过一声累。父亲对待工作的态度,始终深深刻在她心里。她明白,祖国的石油工业需要干出来,只有奉献不求索取,才不愧为一名合格的石油工人。

    1978年,马月兰的儿子徐涛出生了。这已经是这个家庭在克拉玛依的第三代人了。没想到多年后,徐涛又子承母业,成了一名石油工人。

    1999年,徐涛从乌鲁木齐石化学校毕业,分配到了克拉玛依炼油厂(现克拉玛依石化公司),成了一名操作工人。作为光荣的石油家庭后代,徐涛的身上同样继承了姥爷和母亲那种勤恳、认真的工作态度。

    "和父辈相比,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石油工人,需要的决不仅仅是体力,而是智力。"炼油厂每一项工作都要求必须持证上岗,徐涛就拥有压力容器证、HSE证、上岗操作证。

    同样,专业化的知识也贯穿在徐涛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一名合格的石油工人,需要不断的知识积累,对安全风险的评价能力,以及各种快速反应能力等。"

    如今,马福禄和马月兰早已退休,他们"为了共和国石油"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年轻的徐涛们手中。

    现在,徐涛每天坐单位的空调车上下班。当年妈妈因为结婚分到了一套平房而欢呼雀跃,徐涛早已搬到了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当年,姥爷和妈妈幻想的生活正一一发生在他的身上。

    面对未来,一家三代都说了同样的话,"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的确,克拉玛依在无数个像他们一样平凡却伟大的家庭手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理由期待下一个50年,期待更遥远的未来,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克拉玛依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