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新能源

解开新能源的迷思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0-08-04 科技网 关注度:0]
摘要:   清洁能源的道路无疑十分诱人,但机遇同时都与陷阱并存,此番征程避免不了遭遇一些浮夸的炒作和悲观的宿命论,形同一些巨大的泡沫,纷扰芜杂,很可能阻碍了人们在新能源之路上的前进方向。   在这里,既不会为某一种新能源技术歌功颂德,...

  清洁能源的道路无疑十分诱人,但机遇同时都与陷阱并存,此番征程避免不了遭遇一些浮夸的炒作和悲观的宿命论,形同一些巨大的泡沫,纷扰芜杂,很可能阻碍了人们在新能源之路上的前进方向。

  在这里,既不会为某一种新能源技术歌功颂德,亦不会将另一种打入谷底。仅是列举了现代人们因各类新能源而产生的最为广泛的10个疑虑或坊间传闻——这其中,有些过于理想主义而有些过于消极,美国《大众机械》杂志以尽量审慎的态度一一戳破其偏颇之处,还之以真相。

核电:谈核变色为哪般

  在发达国家,核电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已使其成为一种成熟的能源。但近期的全美民意调查显示,72%的受访者对核电厂的事故隐患表示关注,一些舆论制造者也推动着这个恐惧的扩大。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执行主任史蒂芬·科恩称,这种所谓的核力量糅合了“危险、复杂与政治争议”。

  人类第一次人工核反应,当属1919年卢瑟福使一些轻元素的原子核在被α粒子轰击后发生了变化并发射出质子;到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的问世,标志着人类迈进了核时代;再到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宁斯克核电站。核电站发生的意外事故,按严重程度可以有一个很大的范围,国际统一的认识标准将其分为七个等级,5级以上的事故需实施场外应急计划。这种事故世界上共发生过3次: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英国温茨凯尔事故和美国三里岛事故。

  其实在人类踏入核时代的这60几年里,直接死于核电厂意外事故者不到100人,这其中,包括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核反应堆的一声巨响带走的56条生命(截止到2005年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提供的死亡数据)。但如今的世界核电技术水平已与1986年不可同日而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的反应堆没有安全壳结构,在一些国家饱受诟病早已放弃。拿当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水准与一座现代化核电站相比,其差距等同于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飞机与F-18战斗机作比。

  现在,为减少最坏情况的发生,一些较先进的核电厂如美国爱达荷州国家实验室(INL),包含有多个自动切断机制,对于含有许多裂变产物和超铀元素的乏燃料(即已在反应堆内烧过的、不再使用的核燃料),这类型的核电站亦有能力将其燃烧,不用再将核废料埋上个几千年。

  人们常以为煤、石油等能源比核能源要安全许多,有错觉认为这些常规能源的开采和使用是掌握在人类手中的,不像核那样充满未知感。然而统计数字却显示,煤与石油比核能源更具有杀伤力。在美国,矿工们罹患心脏病、黑肺病,或是像今年4月在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的煤矿爆炸这类事故,每年要带走几百人的生命。煤电的亚致死效应也更大。曾任职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核物理学家杰拉尔德·E·马什指出:“一座燃煤发电厂的辐射量总数远超过一座核电站,即便采用了辐射防护亦是如此。”而燃煤电厂产生的污染颗粒,每年会造成近2.4万人罹患肺癌而早逝。

  至于石油,无需赘叙,最近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当属一次悲惨的实例。

  美国爱达荷州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凯瑟琳·麦卡锡认为,人们该走出切尔诺贝利和三里岛核泄漏事故的梦魇:“相对于燃煤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电厂的排放只是小小一部分;而仅几百个核设施就可能覆盖全美所有的能源要求,降低人们对化石燃料的严重依赖。”现在,是时候洗掉核电行业“额头上的烙印”了。

上一页123下一页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