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全球石油化工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中国境外能源供应会被“掐脖子”吗?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0-09-28 东方早报 关注度:0]
摘要:   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国内市场上成品油、天然气服务商和供应商的多元化与我们的能源安全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成天琢磨人家是不是有油不卖给我们。   在中国的能源政策话语中,摆脱被别人掐脖子的局面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目标。它源自以大庆油田...

  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国内市场上成品油、天然气服务商和供应商的多元化与我们的能源安全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成天琢磨人家是不是有油不卖给我们。

  在中国的能源政策话语中,“摆脱被别人掐脖子的局面”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目标。它源自以大庆油田开发为蓝本的自力更生精神,同时也是判断某项能源政策是否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标杆之一。

  建国后,1964年大庆油田全面建成投产之前,恰恰是在石油的跨国贸易和国内生产两个环节,中国遭遇了强国“掐脖子”。

  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开始以后,美国牵头组织、实施的对中国的制裁和封锁越来越严实。中国不仅无法从资本主义市场购买到石油,就连用大米向印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换橡胶,也都受到了美国及其盟友的阻挠。橡胶是重要的军用物资,没有它,军队的轮胎就转不起来。直到1971年,美国才解除石油和石油产品领域对中国的制裁。

  1960年,伴随着中苏政治交恶,苏联对中国石油开发的支持也开始受到严重制约。合作合同单方面“被失效”,在华专家也被召回国。苏联的支持,是当代中国的石油工业建立的重要基础。在起步阶段遭遇撤走专家的打击,至少是不合时宜。

  历史会重演吗?面对中国不得不依靠进口满足石油消费需求的长期态势,会不会出现从国际市场有钱也买不到的局面?

  1971年中美全面战略性对抗结束以后,在能源贸易和开发领域,中国再也没有遭遇过禁运或制裁。

  而今,关于美国或者其他的大国会不会掐中国能源的脖子,顾虑主要来自于理论推断。中国这些年发展很快,而某些大国把中国看作对手,因而与中国之间的战略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包括能源领域,而且竞争态势势必会越来越激烈。

  这种逻辑很容易被界定作居安思危的一部分。我们总有一种危机感,觉得国际石油贸易所涉及的战略竞争很激烈,不多花点钱和外交资源我们就拿不着,甚至害怕有一天有钱也买不到。

  就海外能源的供应安全来说,这种可能不是不存在;但我们也应该仔细想一想,我们的担忧究竟有多坚实的基础?

上一页12下一页
关键字: 能源 脖子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1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