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连跌之下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重构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4-11-1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关注度:0]
摘要: 自今年6月以来,布伦特(Brent)油价和美国西部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跌势不休,而且受供需关系及美元指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仍有下行压力,高盛的推断是,明年第二季度,布伦特油价将触及80美元/桶,WTI将低至每桶...
        自今年6月以来,布伦特(Brent)油价和美国西部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跌势不休,而且受供需关系及美元指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仍有下行压力,高盛的推断是,明年第二季度,布伦特油价将触及80美元/桶,WTI将低至每桶75美元。油价连挫引起人们大跌眼镜的同时,国际社会也敏感关注到了中国在国际油市上的频频商业异动之举。彭博社报道,9月份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较去年同比大增56.79%,达到284.1万吨,而从哥伦比亚进口的原油总量同比更是飙升389.6%;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普氏能源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在10月份购买了45船(2000万桶)迪拜、阿曼和上扎库姆油田的原油,为史上单月最大购买规模。以上报道得到了中国官方的证实。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8、9月,我国石油净进口量环比分别增长2%、6.3%、9%,进口增速态势非常明显。

        按照美国能源情报署的研究报告,中国已在2013年10月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因此,在油价连挫的价格生态中,中国大口从国际市场上吃进原油以从总体上拉平石油采购成本当属正常举动。比较发现,2013年1—9月,中国所进口的21129万吨原油的单价为775美元,而今年同期进口的22848万吨原油虽然数量上同比增长了8.14%,但单价还增加了1美元/吨。不过,按2013年全年中国原油进口量来计算,若油价每下降1美元,中国可节省21亿美元,因此,今年6月以来25%的国际油价跌幅,给中国节省了大约250亿美元的采购成本。

        据中石油研究中心估计,2014年全国石油总需求量将达到5.08亿吨,而由于现有油田的老化或停产检修,国内仅能提供2.1亿吨的原油供给量,其余都需要进口来补充。另据一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国内的表观石油需求为4234万吨(平均每天1035万桶),同比上升7.4%,炼厂的原油加工量同比大幅上升了9.1%至4202万吨,平均每天高达1027万桶。不难看出,刚性需求依然是中国进口原油的一种倒逼力量。

        但是,伴随着高层限制与淘汰高能耗产能系列政策的落地,以及经济增长进入放缓式的新常态,中国对原油的现实需求正呈现出增速放慢的基本特征。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石油进口同比仅增长2%,而且为24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这就意味着,中国短期之内大量进口原油,并不完全是基于现实生产性与消费性需求的压力,更大程度上是在补充战略石油储备。按照伦敦咨询公司EnergyAspects估计,中国今年以来为战略石油储备购买了8700万桶原油,如果要注满当前所有储备设施,中国可能还会再购买2000万桶原油。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原油的消费量4.98亿吨,其中进口2.8亿吨,进口依赖度为58.1%。若按照前述中石油的报告,今年中国将进口原油2.98亿吨,相应地进口依赖度将上升到58.66%。另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到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的比例可能会超过65%,到203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攀升至75%,远超国际社会公认的警戒线50%。显然,基于屏蔽未来国际石油市场中地缘政治、价格波动等各种风险因素,中国目前出手采购相对价格较低的原油就不足为怪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包括今年以来新增的8700万桶数量,中国战略原油储备最多只有1.6亿桶左右,相当于能够提供70天左右的应急供应量,与目前国际上90天的储备目标相距甚远。另外,与具体国家相比,美、日、德三国的石油储备量分别是10亿桶、3.15亿桶、5350万桶,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9天、117天的石油消费。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具有很大增升空间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抓紧战略石油储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石油入库量应为当下急需。

        从目前来看,经过11年的推进,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四个基地已悉数建成投入运行,全部储备能力为1.03亿桶;第二期储备基地正在建设中,计划储备能力为2.32亿桶,到2020年第三期储备基地建成,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总容量将达到5.03亿桶的水平,相应地,至2020年,我国战略石油储备能力提高到90天,2030年提高到120天。毋容置疑,未来中国原油进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将来自中长线角度的战略储备需求。

        的确,眼下低迷的油价为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制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补仓期”,同时让中国企业赢得了大步“走出去”的历史机遇。根据高盛的估算,要实现预算收支平衡,俄罗斯政府需要油价高达每桶104美元,伊朗需要每桶139美元,沙特需要每桶85美元。显然,基于目前油价压迫之下这些产油国资金嗷嗷待哺的现实,中国企业可以趁机加大海外石油产业链中的上游投资力度,进一步拓宽未来向国内提供战略石油储备的基地平台,同时消除原油供应的不确定风险。在国内,高层应当利用油价下降的“窗口期”及时启动原油进口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适度授予民营企业进口资质与权利,创新战略石油储备的主体结构,构建起国家、企业和社会多层次的石油储备体系。

        还须指出的是,目前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50.1%来自中东地区,30.2%来自非洲国家,而恰恰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着恐怖袭击、政治动荡等诸多地缘政治风险;不仅如此,从这些地区进口的原油都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而全球60%的海盗袭击都发生在这条海峡,如果恐怖分子采用自杀性方式,攻击一艘装满几十万吨原油的油船,可以使马六甲海峡关闭一年以上。重要的是,马六甲地区还有十分复杂的国际关系纠结,如美国将马六甲海峡看成是必须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印度在马六甲海峡西部入口处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布置了海军把守等。因此,为了分散石油运输风险,中国应该借国际油价下跌从而商业话语权有所增大的良好机遇,加大和拓展与俄罗斯、中亚与东南亚国家以及加拿大等石油出口国的谈判与合作,在逐步降低对中东国家油源过度依赖的同时,加快推进中哈、中俄、中土和中缅等油气运输管道的建设,开辟多元化的石油进口通道。


[复制 收藏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