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成功能否复制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3-02-27  来源:解放日报  关注度:0]
摘要:   ■打入北美市场意味着中国石油产业逐步走向国际化,这是质的飞跃。   ■鉴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一成功个案将来无法全盘复制。欣喜之余,更应警惕潜在的市场风险和政治壁垒。   ■既然西方不会轻易摘下有色眼镜,那么,与...

  ■打入北美市场意味着中国石油产业逐步走向国际化,这是质的飞跃。

  ■鉴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一成功个案将来无法全盘复制。欣喜之余,更应警惕潜在的市场风险和政治壁垒。

  ■既然西方不会轻易摘下有色眼镜,那么,与其鼓励大型国企走出去,不如让一些有口碑有效益的民营企业去多多试水,这样既能避免国企树大招风,也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化市场。

 

  历时7个月的中企海外最大并购终于尘埃落定——中海油26日宣布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151亿美元的大手笔并购对中国能源产业发展意味着什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又有何启示?

 

  “不便宜,但很值”

 

  “151亿美元,不便宜,但很值。打入北美发达国家市场意味着中国石油产业逐步走向国际化,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中国石油大学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庞昌伟如是评价。

 

  首先,尼克森自身丰富而多元化的资产组合将赋予中海油难得的国际发展平台。

 

  只要看看尼克森的全球资产分布,就知道它的“能量”:从加拿大西部到墨西哥湾,从英国北海到尼日利亚海上,构成了尼克森的辽阔“疆域”。这些产区中既包含常规油气,还蕴含了油砂页岩气非常规油气资源。这不仅补充了中海油的现有资产,同时也增强了中海油的全球化布局。

 

  更重要的是,尼克森超过90%的储量位于发达市场国家,稳定的政治安全环境、健全的投资法律都大大降低了地缘政治风险。

 

  第二,储量产量都将显著提升。中海油已证实,完成收购后,储量可增加30%;2013年的日产量也可同比增长22%,达到114万桶左右,远高于去年的94万桶油当量。

 

  第三,尼克森在油砂、非常规天然气等领域的开采经验和技术也可以帮助中海油获得技术上的突破。

 

  而对于尼克森自身来说,“出嫁”中海油也是相当划算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卸去43亿美元的债务负担。同时,中海油曾表示,尼克森在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将继续由尼克森当地办公室进行管理,中海油也将留用所有管理层与员工,并继续与本地供应商合作。正如尼克森董事长巴里·杰克逊说,这项交易更为尼克森股东带来即时而显著的价值。

 

  天时地利加人和

 

  这场开始于去年7月的跨国“姻缘”半年多来一直好事多磨。其间,因加拿大政府两次宣布延长审批期限而一度拖延;美方审批环节又带来太多变数,就怕又栽在莫须有的“资产安全”上。再加上2005年的“兵败”优尼科,外界之前不免也为中海油捏一把汗。

 

  所幸,最终“喜结连理”。专家表示,这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

 

  从“天时”来说,全球经济大环境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为危机困扰,西方多国试图通过抛售各类资产以求解困,并购政治阻力也不如过去强大,这为收购成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就“地利”而言,美国页岩气革命改变了能源格局,也迫使加拿大调整了能源战略。加拿大多数原油出口到美国市场,但页岩气革命带来的“能源独立”将使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降低,加拿大需要寻找新的市场。

 

  “人和”因素也不可或缺。经过优尼科的前车之鉴,中海油吸取了经验教训,为此次并购做了充分准备。自2008年以来,中海油一直是加拿大的一个重要投资者,其投资总额为28亿加元。而且,在收购尼克森之前,中海油成功完成了五起海外收购,由此积累了丰富的并购运作经验、谈判技巧和人才队伍。

 

  应警惕潜在风险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路途上,迄今已留下一连串坚实的脚印: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影院公司、中国财团收购国际飞机租赁公司,直至此次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中国资本在跨国并购领域正扮演着日趋活跃的角色。

 

  但是专家认为,鉴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一成功个案将来无法全盘复制。在欣喜之余,更应警惕潜在的挑战和风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提醒,一个是市场风险。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确定、美国“能源革命”等背景下,能源市场难免波动,油价面临下跌风险。因此,即便完成收购,未来收益可能会低于预期。

 

  另一个是政治壁垒。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西方市场依然门槛很高,进入不易。如今,西方经济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候,正逐步恢复活力,资本市场也在回暖,类似“中国投资威胁论”等又将沉渣泛起。有一个信号已“预警”未来:加拿大政府在批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同时,也宣布了有关外国企业投资加拿大的新规定。其中,特别针对外国国有企业对加拿大油砂资产的收购案作了额外限制,即加政府将只有在“特例的情况”下才予以批准。有评论曾解读,这实际是对外国国有企业大规模购并加能源企业关上了大门。

 

  为此,陈凤英建议,既然西方不会轻易摘下有色眼镜,那么,与其鼓励大型国企走出去,不如让一些有口碑有效益的民营企业去多多试水,这样既能避免国企树大招风,也有助于中国的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化市场。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键字: 中海油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