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石油出口变化及影响分析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1-12-13  来源:中国能源网  关注度:0]
摘要: 摘 要 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储量、产量、剩余产能、原油出口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对国际石油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近年来又加快了炼油业和油气化工的发展。自上世纪末以来,沙特石油出口的地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向北大西洋地区输出为主...


    摘 要 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储量、产量、剩余产能、原油出口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对国际石油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近年来又加快了炼油业和油气化工的发展。自上世纪末以来,沙特石油出口的地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向北大西洋地区输出为主转变为向以亚太地区的东亚—南亚弧形地带为主。其主要原因为:欧美的石油输入国由于注重节能和石油替代,石油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时还受到北海油气区及俄罗斯等石油出口的“挤占”;亚太地区以中国、印度、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进口量持续上升,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历史性地东移,决定了至少在近20~30年东亚—南亚弧形地带将是石油消费和进口增长最快的区域。自2002年起沙特成为中国原油进口首要来源国,进口量从2002年的1139×104t增至2010年的4463×104t,年均增长率18.61%,但2010年中国进口量占沙特出口的比例也仅为13.4%,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在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方面明显优于地缘条件相近的石油进口大国日本和韩国,甚至也优于地缘条件较好的印度。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加大从沙特的原油进口量,另一方面继续关注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是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实施的进口对策。同时,适当进口价格上优惠的油品和基础化工原料,或与其合作在中国或沙特合资建厂对我国是利大于弊的。中国应全面进入沙特油气市场,推进两国间在油气市场、油气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合作。全面提升中沙经济合作水平有利于油气合作的发展。

    关键词 沙特阿拉伯 石油出口 地区格局 来源多元化 进口对策 合作 中国

    1 沙特阿拉伯石油储产量及剩余产能世界领先

    1.1 石油储量和潜力

    沙特阿拉伯(以下简称沙特)是号称“世界油库”的中东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剩余可采储量(以下直称储量)长期雄居世界首位。据《BP世界能源统计》(以下简称为据BP)资料,其储量自1989年调整增至2601×108bbl,占世界的35.84%、中东的39.35%,而后呈略有起伏的稳定增长态势。2009年为2646×108bbl(363×108t),占世界的19.85%、中东的35.08%,20年间年均增长率仅为0.08%,其所占份额之所以略有降低是因为其他地方有更多的石油新发现。以2009年的储量对比,居第二、第三位的委内瑞拉和伊朗分别为1723×108bbl和1376×108bbl,仅相当于沙特的65.11%和52.0%。2009年沙特的石油储产比为74.6,而全球为45.7。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旗下的阿拉伯石油投资公司(Apicorp)的研究报告称,沙特未探明石油储量(包括天然气液)为1360×108bbl[1]。这意味着在投资充裕的情况下,到本世纪中叶沙特的储量有再增加50%的可能性。实际上,由于储量甚丰,沙特在勘探上压力极小,尚有许多地区(特别是大沙漠腹地)和层系(深部的下中生界和古生界)勘探程度较低。在“重油轻气”的指导思想下对气的勘探亦差,而随着大量气储量被探明,凝析油(NGL)储量亦可望大幅增长。显然,沙特有储量补充系数长期大于/等于1、储量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

    1.2 石油产量变化

    据BP资料,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沙特石油年产量在4.3×108t左右,其中最低的1991年为4.284×108t,占全球的13.58%、中东的50.94%。随着全球石油消费的增长,2004~2006年沙特石油年产量超过5×108t,最高的2005年达5.268×108t,占全球的13.51%、中东的43.55%。此后因全球消费量减少,沙特石油产量有所下降,2009年为4.595×108t,占全球的12.03%、中东的39.74%。研究沙特石油产量的变化可以发现,当每次全球消费量上升时,生产潜力最大的沙特产量增幅并不那么大,以致所占比例反而降低;而当全球消费量降低时,沙特产量的人为压低最明显,所占份额更趋于下降。这是由于沙特在欧佩克内担当了产量浮动国的角色,为了共同的利益,当需要更多地压产时,它总是“自愿”承担更大份额的减产[2,3]。

    与石油产量长期居第二、第三位的美国、俄罗斯相比,直到2005年沙特仍占有明显优势,当年其产量分别为美国和俄罗斯的168%和112%。但由于这两个国家近年没有压产“任务”,而俄罗斯又力图以增加生产和出口来改善其困境,到2009年沙特产量为美国的141%、俄罗斯的93%,排名反屈居第二位。据《油气杂志》(OGJ)估计的2010年产量值,该年仍继承着2009年的态势,沙特的产量仅为俄罗斯的78.8%。

    如果排除人为干扰(特别是大力压产),沙特石油的“生命周期”尚处于稳产阶段的前期,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仅依托其已探明储量做保守预测,沙特石油产量有从2005年的5.27×108t提高到6.25×108~6.57×108t的可能性[4]。从以下将要论述的剩余产能看也与这个预测相符。

    依托储量丰富且易于开采的大型油田群,沙特石油生产成本一直保持在世界最低水平上。石油出口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占出口总额的90%左右,在GDP中的比例也在40%以上。

    1.3 石油剩余产能

    已经完成基础建设,即已完成生产井、注水(气)井、油气集输管线、道路及输电、输水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一声令下就可投产,但却被迫关井待产的油气田生产能力称之为剩余产能。可以想像,当经历相当时期的勘探发现了油气田,当以更大的投资完成了产能建设,这时任何投资方都急切地想打开阀门让油气喷涌以回收投资获得利润。而这时令其停止前行,还要额外再付出维修管理费用和巨额的借贷利息,显然,剩余产能的出现一定是缺乏买主或为了更大利益而做出的“牺牲”。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的大博弈,摆在欧佩克面前就是这样的困难局面。1985年后欧佩克的基本政策是限产保价,这就意味着出现相当大数量的剩余产能[2,3]。当出现全球消费量下滑时,不少非欧佩克国家也要采取人为压产措施。

    纵观本世纪以来欧佩克的平均剩余产能大致为300×104bbl/d,高时可达600×104bbl/d,即使在油价最高的2008年7月也维持在140×104bbl/d的水平上。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资料报道,沙特2010年保有350×104bbl/d(1.75×108t/a)的剩余产能[5]。沙特石油和矿产资源大臣纳伊米称:2011年前4个月在油价高升背景下以同比增加7.3%的产量使石油出口额增加19.2%,但4月仍有超过400×104bbl/d的剩余产能[6]。另据报道,2010年欧佩克的剩余产能为430×104bbl/d[7],那么沙特的剩余产能大致为其81.4%,稳居欧佩克和世界的首位。2010年初,沙特位居世界首位且已高产了50年的巨型油田贾瓦尔(Ghawar)仍有1/6的剩余产能,居世界海上首位的巨型油田萨法尼亚(Safaniyah)仍有46.7%的剩余产能,一些世界驰名的大油田(如Khurais、Khursaniyah等)也仅发挥出约一半的产能,这使沙特阿美公司的生产安排有相当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它可优先生产低成本(3美元/bbl左右)且市场急需的轻质原油,一旦需要可使产量一天浮动数十万桶[8]。

    1.4 炼厂能力和油品生产

    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教训,石油输出国开始注意发展本土炼油业,力图逐步改变输出原油、输入油品的不利局面,沙特在这方面是较为突出的。据OGJ资料,1985年沙特拥有5座炼厂,炼油加工能力5575×104t/a。2004年拥有8座炼厂,炼油加工能力8725×104t/a,19年间年均增长2.39%。2009年炼厂减至7座,但炼油能力达到10500×104t/a,5年间年均增长3.77%,是全球炼油加工能力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与之相应的是油品产量持续增长,据欧佩克公报和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资料,1986~2001年间沙特油品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70%,至2005年油品产量达到亿吨,2007年为10726×104t,2001~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为4.99%。2007年沙特油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63%。

    近年来发展炼油和油气化工成为备受关注的战略要点。沙特阿美公司宣布,2010年[是2010年吗?还是2011年?请您审定。]将投入450~500亿美元用于炼油和石化项目,使其掌控的炼油能力增加50%,达600×104bbl/d(3×108t/a)。这些新炼厂多与国内的石化工业园区相结合,如在沙特的东海岸新建产能1500×104t/a的朱拜勒炼厂[9]、在西海岸新建产能2000×104t/a的延布炼厂。另一些炼厂分布在中国、越南、印尼等油品消费量激增的国家,并多与东道国合资,如2010年末沙特投资集团与孟加拉合资扩建该国唯一的东方炼厂。这些下游企业规模大、技术新,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效益更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沙特炼化的原料油质优价廉,而且还充分利用了过去多为放空燃烧的天然气,这使其油品和石化产品有很强的竞争力。

    2 沙特的原油和油品出口

    2.1 石油出口在中东和世界上的地位

    在国际贸易(特别是海关统计)中所指的石油往往包括原油和油品,有时仅给出其合计值。如果说不同系统的资料间因统计口径等原因,往往对同一统计单元的储产量、贸易量值的反映有差别,那么这种现象在原油和油品进出口上更为突出,这就要求尽量采用同一系统的数据进行纵、横向对比,这给研究增加了难度。

    以数据较为完整的EIA 2007年的资料计算,沙特原油出口量为6947kbbl/d,占当年原油产量的67.2%,占同年中东原油出口量的42.6%,占同年世界原油出口量的16.3%。该年沙特原油出口量小于整个非洲,为其83.8%;但明显大于出口居第二位的俄罗斯,为其134.3%;是居中东出口第二位的伊朗的近3倍(为其292.6%)。沙特近年的产量、出口量相对稳定,但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其原油出口量及以上列举的诸参数均略有降低,出口量为金融危机前2005年峰值7209.4 kbbl/d的86.94%[数据似有误,不管是用表1中2009年的原油出口量除以2005年的原油出口量,还是用2009年的原油+油品除以2005年的原油+油品,都得不出这个数。己改](见表1)。

表1 1980~2008年沙特阿拉伯原油和油品出口量 kbbl/d



注:原始数据采自欧佩克统计公报。

    沙特炼油业的快速发展使其由上世纪中期的纯油品输入国变成油品净输出国。以2007年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统计,沙特进口油品83.1kbbl/d,占世界的0.42%,占中东的7.97%,进口量远低于阿联酋、伊拉克、伊朗等产油大国;该年油品出口量达到1281.4kbbl/d[此自然段中的这两个标红数据应与表1中2007年的油品出口1138.8kbbl/d相关联。编者理解表1中应为净出口数据,但1281.4-83.1=1198.3,并不等于表1中2007年的数据。请您审核。已改!这是不同统计间误差造成的。],占世界的5.97%,占中东的40.0%,为中东油品出口排第二位的科威特的165%,为排第三位的阿联酋的292%。2007年油品(毛)出口量约占其油品产量的60%。看来,尽管沙特在世界油品贸易中所占份额并不大,但其油品出口在中东各国中还是比较突出的。随着一批大型炼厂的建成,可以预见沙特近期油品出口量和占世界的份额会有相应的提升。

    2.2 石油出口量的变化

    表1给出了沙特1980年以来,特别是近年原油和油品出口量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

    ①金融危机前原油和油品出口量的峰值与产量峰值一致,均出现在2005年,这恰与世界经济发展正常、油价并不过高以及需求旺盛的背景有关,说明沙特石油生产受出口导向的制约。

    ② 纵观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的近30年,沙特原油出口量呈下降趋势,这与其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比例变化相一致,说明沙特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被“挤占”或“自愿”做出某种让步。具体地说,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其他欧佩克国家,表现为沙特在欧佩克出口中所占比例从1980年的40.01%降到2008年的30.27%和2009年的28.31%;另一方面压力也来自非欧佩克产油国,沙特在世界原油出口中所占比例从1980年的30.60%降到2008年的18.82%和2009年的16.01%。

    ③ 沙特的油品出口量总体上呈上升态势,但2005年以来的快速下降除受全球经济影响外,也与其遇到强大竞争有关。在全球炼油能力过剩、开工率下降,而消费量增长受遏制的背景下[9],沙特把炼厂建到国外油品需求旺盛的地区是一良好对策。

 

上一页123下一页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