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发力国内与新兴市场

[加入收藏][字号: ] [时间:2012-11-29  来源:中国科学报  关注度:0]
摘要:   11月26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自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欧盟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发起追溯征税调查,并将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追溯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是自今年9月欧盟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以来,中国再次对欧盟等国...

  11月26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自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欧盟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发起追溯征税调查,并将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追溯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是自今年9月欧盟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以来,中国再次对欧盟等国家与地区采取的“反制”行动。在贸易战已经不可避免之时,面对欧美市场的萎缩与高额关税,中国光伏企业将如何应对?

 

  日前,记者在走访光伏企业英利绿色能源(下称“英利”)时了解到,英利目前正采取新举措,在行业拐点到来时顺应市场需求而变,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发力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

 

  该公司首席财务官李宗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称,如果实现今年2100~2200兆瓦的出货量目标,英利将成为年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光伏企业。

 

  降低对欧美市场依赖

 

  欧美的“双反”调查迫使中国的光伏企业不得不另寻出路。

 

  “国内市场明年的份额有望达到40%。英利国内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西北省区大型光伏电站的组件供应。”英利董事长苗连生说,欧洲市场所占的比重在明年有望下降到40%左右。过去,英利70%以上的产品需要出口至欧洲市场。

 

  在降低对欧洲市场依赖的同时,英利正在发力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

 

  “2012年下半年,欧洲市场的比例将下降至45.17%;美国市场比重为10.31%;中国市场达到36.71%;新兴市场将达到7.82%。” 英利首席战略官王亦逾预计,在国内市场方面,英利今年出货量预计达到482.06兆瓦,同比上涨27%;客户总量由2011年的297家上升至2012年的456家。

 

  除了国内市场,英利在新兴市场的份额也快速增加。据悉,2011年英利新兴市场的份额只有2%,而今年新兴市场的份额将会接近10%。

 

  年出货量有望成全球第一

 

  据了解,过去几年无锡尚德和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一直占据着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宝座。而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无锡尚德开始超过美国第一太阳能,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2011年全年,尚德出货量超过2090兆瓦,继续名列全球第一。

 

  据悉,2012年尚德下调出货量,将目标定为1800~2000兆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英利欧洲市场总部日前在瑞士苏黎世成立,将成为促进欧洲市场扩张的大本营。

 

  10月16日至10月22日,英利在国际足联苏黎世总部召开第五次年度客户大会,吸引了全球200多家客户和合作伙伴参会。英利获拉美市场最大光伏订单,成为拉丁美洲迄今为止最大的光伏电站独家组件供应商,组件供货量达40兆瓦。

 

  “今年前3个季度,英利的出货量达到了1600兆瓦,排名世界第一。”李宗炜介绍,受国内利好政策影响,英利集团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成本和品牌优势处在满产状态,预计今年全年出货量为2100~2200兆瓦,届时将成为全球光伏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

 

  打响抢滩第一枪

 

  据了解,在巩固国内外市场的基础上,该企业将以高效组件打响光伏行业抢滩第一枪。英利生产的透明背板组件及双玻组件转换效率高、抗压能力强,为打造绿色城市、解决现代化建筑光污染提供了一套可行方案。

 

  据介绍,“熊猫”单晶高效太阳能电池是国家“863”计划立项课题,也是世界三大高效太阳能电池之一,规模化生产转换效率达19.5%。由“熊猫” 电池组成的太阳能组件最高功率达330瓦。“熊猫”高效太阳能组件以其高转换率、双面发电、衰减率低、低光输出稳定等特性,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研发生产市场欢迎的高效大功率组件,使得公司从低端的、同质化的竞争中跳出来,从胶着的博弈中脱离开。”苗连生对此的总结是,英利将全面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施“第三次创业”。

 

  随着发电成本的降低,英利也正在尝试身份的转变。李宗炜说,未来英利将自己建电站,而不是仅依靠卖组件。“这样产业链更长,抗风险能力更强。”

 

  苗连生则表示,在行业拐点到来时,英利将顺应市场需求,以政策为指引,用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满足不同消费者,积极推动金太阳示范工程及分布式发电,加大电站建设力度。



          您的分享是我们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电子样本 | 邮件营销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CIPPE.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石油化工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803号 京ICP备0508686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350